今天(4月18日)上午,福州市台江区和平市场二楼发生火灾,黑色浓烟持续不断往外冒,时不时还有明火涌出。
截至中午12点40分左右,火灾现场浓烟仍未消失,居民楼外墙以及阳台上的衣物和被子已被熏黑。消防员在一处窗户上架起了梯子,随后进入起火仓库内部开展救援。
部分住在楼上的居民反映,在发现着火后,他们第一时间往楼下跑,并且尝试直接从二楼到三楼之间的平台逃生,但没想到不少通道被杂物堵住或是直接锁住,因此他们只能冒险从起火楼层的一楼离开。
就在昨天早上5点15分许,福州市台江区义洲街道红旗新村7座703单元发生火灾,现场过火面积40平方。一对母女在阳台呼喊,但由于房子的防盗窗都是焊死的,无法逃生,几分钟后便倒下了。
民房历来是防火重点场所
不少老旧民房、自建房
都存在着大量安全隐患
夏季气温高
用电、用气量剧增
生活中
一些细节稍不留意
就容易引发火灾,酿成大祸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呢?
民房在建设时常常是砖木、砖混结构,耐火等级低,一旦发生火灾,燃烧、蔓延迅速,建筑物极易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其中,在房子内的窗户、阳台和安全出口处都会安装牢固的防盗网或卷帘门,楼内人员逃生疏散困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防火,难道要拆掉防盗窗?当然不是!你还可以在防盗窗上加装安全门!
夏季许多家庭会使用驱蚊产品,如蚊香,驱蚊器等,市场上各类蚊香、驱蚊器五花八门,质量也良莠不齐。
(1)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商生产的驱蚊设备,严格按照说明书介绍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使用完毕后及时拔掉电源,切勿长时间使用。
(2)采用蚊香驱蚊的家庭,应将蚊香置于金属支架上,并将支架放在不可燃烧的托盘内周围不要堆放可燃物,避免发生火灾。
老旧民房、自建房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地堆放杂物,占用安全通道的问题愈发普遍,因安全通道被占用、堵塞使得逃生时无法快速安全通行,错过逃生时机。
楼道堆放杂物多,像木质类、棉织类、纸质类等物品,存放时间越久,稍遇见明火极易引起火灾;楼层停放电瓶车、随地乱扔烟头等行为都很容易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
生活无常,谁也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会降临,我们能够做的很有限 ,但是预防措施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正所谓防患于未然,每个人家中都应该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在紧急事故发生的时候会起到你无法想象的作用。
灭火器种类有很多,根据不同的火灾情况使用不同的灭火器。目前水基型灭火器是一种适用于扑救固体或非水溶性液体的初起火灾,可扑救带电设备火灾的灭火器。灭火器平时应该放到比较容易拿到的地方,可以消灭像家中的油锅、电器等引发的初期火灾。
灭火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
1. 使用站在着火点的上风口;
2. 压下开启阀灭火过程中不能放开,否则会中断喷射;
3. 应对准着火点扫射,如果是易燃溶剂着火(比如酒精或油类),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
4. 如果火势不太大,可以有效控制,可手提灭火器沿着着火区域四周喷射,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
灭火毯是由特殊处理的玻璃纤维织物制成,外表光滑、手感柔软。
最大的特点是阻燃、能承受500~1100摄氏度高温,在火灾初期使用灭火毯能最短时间内阻隔空气,控制火势蔓延。而披上灭火毯,能够更好的帮助人员逃生,降低大火对人体的烧伤、高温烫伤等危害。
火灾给人们的人身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是火灾时最可怕的却是烟雾。防烟面罩,又称为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可以有效阻挡烟雾对人体的危害。
注意:防烟面罩为一次性使用产品,开封后不能再次使用。一般防护时间为30min。
救生缓降器主要用于高楼逃生,在无法从楼梯逃生的时候,可以利用缓降器或者逃生绳从窗户等可以通向外界的地方进行逃生。平时可观察家里的逃生位置,窗户不要完全封死,防盗网注意留出逃生通道。
使用方法:
1、取出缓降器,把安全钩挂于预先安装好的固定架上或任何稳固的支撑物上。
2、将绳索盘投向楼外地面以松开绳索。
3、将安全带套于腋下,拉紧滑动扣至合适的松紧位置。
4、不要抓上升的缓降绳索,而是手抓安全带面朝墙壁缓降着落,该缓降器会匀速安全将人员送往地面。
5、落地后,匀速松开滑动扣,脱下安全带,离开现场。
6、该缓降器可以上下循环交替使用,能在短时间内营救多名人员的生命。
如果有避难层或疏散楼梯,可先进入避难层或由疏散楼梯撤到安全地点。
如果楼层已经着火燃烧,但楼梯尚未烧断,火势并不十分猛烈时,可披上用灭火毯或水浸湿的衣被,从楼上快速冲下。
多层建筑火灾,若楼梯已经烧断,或者火势已相当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落水管或竹竿等物品逃生。
如各种逃生的路线被切断,应退居室内,关闭门窗。有条件时可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过程。同时,向室外发出求救信号。
如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又无其它自救办法时,可用逃生绳或床单撕成条状连接起来,一端紧拴在牢固的门窗格或其它重物上,再顺着绳子或布条滑下。
生命至上,一起学习消防安全知识
共筑消防安全屏障!
这既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也是对家人最大的保护!
扫码关注
获得更多资讯